跳到主要內容

衛教宣導

      衛教宣導健康中心4 

 

     流感衛教宣導
一、流感傳染途徑
  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,從症狀出現前1天到發病後7天均有傳染性。症狀,包
  括發燒、咳嗽、喉嚨痛、全身酸痛、頭痛、寒顫與疲勞,有些病例出現腹瀉、嘔吐症狀
  ,部分病例出現眼睛發紅和流鼻涕等症狀。惟以症狀研判無法判定是否感染流
  感,需採取檢體化驗始可確認。

二、請學生及教職員工,注意下列事項:
 
1.若有相關旅遊史、接觸史及疑似症狀,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。請隨時注意疾管
    局發布之迅息及旅遊警示,作好相關手部衛生及呼吸道衛生,且不要接近疑似病人,
    若有出現類流感症狀(發燒、咳嗽、喉嚨痛、全身酸痛及噁心、腹瀉等),請迅速就醫
    並告知出國旅遊史。
  
2.加強宣導正確洗手方法及維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,並宣導減少出入公共場所、多戴口
    罩。如有呼吸道症狀者,應停止上班上課,在家休息及戴口罩,咳嗽時用衛生紙遮口
    鼻並丟入垃圾桶,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後要洗手(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或肥皂及清
    水洗手),儘可能與他人保持2公尺以上距離,以免病情散播。
  
3.相關國際疫情或防治措施,可參閱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,
    網址 
https://www.cdc.gov.tw/rwd,點選國際旅遊資訊主題專區,或撥打免付費疫情
    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。
        

        肺結核衛教宣導
一、疾病介紹:
    結核病是一種目前仍普遍存在於全世界,尤其是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慢性傳染病,
  它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造成的,結核病可以發生在人體任何器官或組織,如淋巴結、腦
  膜、胸膜、腎臟、骨骼、皮膚、消化道、泌尿生殖道等;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
  淋巴結核及骨結核,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,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。
    若給予適當的抗結核藥物治療,結核病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痊癒(Cure)。在臨床上病
  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、胸痛、體重減輕、倦怠、食慾不振,發燒、咳血等。唯這些症狀
  在其他慢性胸腔疾病亦會出現,故只能作為診斷上的參考之用。

二、傳染途徑:
   
以飛沫核傳染論最為人所接受。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常在吐痰或藉在公共場所講話、咳
  嗽、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的飛沫排出結核菌。這些飛沫在塵埃中,乾燥後飛沫殘核飛揚飄
  浮在空中,直徑小於5 μ的飛沫殘核便可經由呼吸道到達正常的肺泡,造成感染。近年
  來常常使用空氣傳染(Air-born infection)一詞,強調即使離開感染源甚遠,也可能受
  到感染,不能掉以輕心。然而結核病感染的另一特徵是感染很難發生,因為結核菌很不
  容易到達肺的末梢部位。流行感冒或麻疹病毒一旦附著在呼吸道上皮就會發生感染,但
  結核菌並非如此。
   
傳染最常發生在較親密的接觸者,常常發生在親近的人,或居住在同房屋者。結核病
  通常不會經由衣服或食器傳染。理論上,只要痰裡含有活的結核桿菌即屬可傳染期,而
  其傳染力大小決定於排出的結核菌的數目、毒性、環境、通風程度、結核菌有無曝曬在
  陽光或紫外線下,以及病人在談話、咳嗽及打噴嚏時造成飛沫的機會大小等因素,而有
  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,通常在2週內即可大大的降低其傳染力。

三、預防保健
  
1.教導民眾認識疾病之傳染方式、防治方法,以便能早期診斷與治療。
  
2.改善居住環境,避免過度擁擠,以減少疾病傳染機會。
  
3.普及醫療資源,充實醫療設備,以方便病人,接觸者及疑似患者之檢查、
    療或住院。
  
4.加強病人之追蹤管理,做家庭訪視,以直接監督病人服藥,並安排複查,
    觸者檢查及預防接種。
  
5.卡介苗的接種 

勤洗手、不生食,慎防諾羅病毒
  每年11月到隔年3月的秋冬季節,是諾羅病毒群聚感染的好發期。
  
感染途徑:主要透過與感染者接觸、或吸入感染者嘔吐物產生的飛沫而傳染;一般的感染
           途徑是摸到吃進
去,或是摸到患者接觸過的環境,例如桌面或門把,也可經由
           攝食受到病毒污染的食品或飲水而感染。
  
主要症狀:有噁心、嘔吐、腹部絞痛和水樣不帶血腹瀉。全身性的症狀有頭痛、肌肉酸痛
           、倦怠等,部分病患會有輕微發燒的現象,症狀通常持續
2472小時。
  
好發場所:感染多發生在學校、醫院以及旅遊團等人口密集場所。
            
目前並無治療諾羅病毒的抗病毒藥物,也沒有疫苗可供接種預防。治療多以
            支持性療法為主。
  預防方法:
手部衛生是預防傳播諾羅病毒最經濟、有效且容易的方式,市售的「乾洗
            手」對諾羅病毒效果不佳,還是要用肥皂勤洗手、才能達到預防效果。正確
            洗手步驟包括:濕、搓、沖、捧、。一旦感染請立即就醫,不上班不上課,
            在家多休息,避免群聚感染。

體重大解密
判斷自己是不是肥胖,有三要素,體重、BMI、體脂肪率。 
一、體重測量:
    男生:(身高公分-80)*0.7      女生:(身高公分-70)*0.6 
    超出理想體重10%以下:標準 
    超出理想體重10%-20%:過重 
    超出理想體重20%以上:肥胖
二、身體質量指數(BMI)
    體重/身高公分的平方=BMI
    18.5<=BMI<24 :標準
    25<=BMI<27 :過重
    27<=BMI<30 :輕度肥胖
    30<=BMI<35 :中度肥胖
    BMI>=35 :重度肥胖
三、體脂肪計測量結果說明

 

標     準

男   性 

18-30歲 

30-69歲 

14-20% 

17-23% 

女   性

18-30歲

30-69歲 

17-24% 

20-27% 

  1.體脂肪率是指身體成份中,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。過高的體脂肪率是造成各種慢性疾
    病的主要導火線,要控制體脂肪率在正常範圍,是無法藉由目
測或一般體重計獲得數
    值,方便簡易的體脂肪計便因應而生了。
  
2.體脂肪計係透過人體電阻原理,利用低電壓電流,測出電阻的單位,因為人體組織中
    的體脂肪是不導電的,而其他非體脂肪部分有70﹪為水分是可
以通電的,如果電阻越
    大,體脂肪就越高。
  
3.看起來胖的人,不一定脂肪率高,別看日本相撲選手個個腦滿腸肥,他們的體脂肪率
    可都控制在30﹪以內,主要是運動之故;相反的,一個外型瘦
小的人若不運動,體內
    還是會囤積很多脂肪,脂肪率當然偏高,即所謂
「隱藏性肥胖者」。

愛滋1

愛滋2

菸1

菸2

 

消息公佈欄

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