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藝術人文‧美感啟航」+「志工大愛‧世界接軌」= 「展藝高飛‧國際公民」
(一)計畫緣起
本子計畫之目的即為補足校本課程不足之處,尤其著重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提升國民素養的核心概念中,有關數位、教養和美感素養等核心能力之養成,並希望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公民,能與國際接軌,以及在面對21世紀風險挑戰而有能力適應的人;而欲培養這樣的現代公民,爰以培育五大素養為重點,包括倫理素養、民主素養、科學素養、媒體素養、美學素養,以生活實踐來討論並解決實際問題,培養學生進入公民社會所需的核心能力。
長久以來,台灣教育太重視考試與競爭,忽略了教育本質是把每一個孩子均帶上來的『合作共生教育』本質(日本佐藤學教授-學習共同體概念)。在12年國教、推動教改聲浪以及少子女化趨勢急遽,加上國內外環境瞬息萬變,致使家長愈加重視教育,更要求教育精緻化,以及提升教育品質,爰學校應思考如何重燃學生學習的熱忱,不應只是聚焦在菁英教育,也應重視適才適性,以照顧到每個學生。此外,面對國際的競爭,學習越加強調自主,教育的目標應是培育會思考、懂得解決問題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。因此,除傳統的教學方法勢必要修正,學校更應設計各種校本選修與系列活動課程,以培養學生為21世紀之人才所需具備之能力:「全球移動力」、「就業力」、「創新力」、「跨域力」、「資訊力」和「公民力」等關鍵能力,以提升國際競爭力。而非淪為背誦知識與考試之機器。
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多元優質人才,著重於德育、群育、美育等方面的能力,期能培養學生具有下列12年國教所揭櫫之核心素養:「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」、「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」、「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」、「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」、「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」。而教育部於102年12月揭櫫之人才白皮書中所提到「數位化對人才培育之影響」、「全球暖化對人才培育之影響」、「強化學生的國際競爭力」等此三個面向,在本子計畫設計之目的為搭配上述面向之系列課程與活動,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暨適應變遷之能力,亦即培養生存於現代經濟體制之必備能力,能力養成圖像(如圖19)。
圖19 展藝高飛‧國際公民 能力養成圖像
(二)三年計畫目標
本子計畫由兩個支計畫來發展學生多元能力,分別是「B-1藝術人文‧美感啟航」與「B-2志工大愛‧國際接軌」(如圖20),於105至107學年度內達成達成以下目標:
1.提供學生適性揚才之訓練與舞台:讓每一位學生均能在全人教育的環境下,發展智育之外的多元智能,加強課外活動及交流,在活動中培養學生領導力與團隊合作精神,讓興趣豐富學生生活內涵,使溪高每位學生均能找到發揮潛能而充滿自信的的個人舞台。
2.發展學生關心公共事務議題及志工服務的能力與情操:一個深具民主素養的國家,是需要時間與教育來培養的,藉由環境教育與志工服務等課程與活動,讓學生於做中學習、體驗、創新,並藉由分享與回饋,讓學生從生活中養成關心公共議題與熱中志工服務之習慣,並建立學生生態保育與永續環境經營之概念。
3.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,擴展國際視野,增進跨域力與公民力:學生未來必需在國際上與全球人才競爭,因此必須具備國際視野,亦即除了專業能力外,亦須具備外語能力、多元文化素養,以成為掌握國際化、全球議題和世界局勢演變的世界公民。台灣是一個島國,需與全世界做朋友,才能增加台灣之能見度,而訓練本校學生以英語介紹校園、創造與外國學生交流學習之機會,是本校「國際觀」之開端。
4.善用科技能力融入學生各種學習活動,培養學生跨域力、閱讀表達:為積極因應數位化之趨勢,除善用數位科技來改變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模式外,設計課程提升學生資訊能力,並能學以致用,數位化校刊、雲端藝文履歷、數位化校園生態分布等,除將資料保存數位化,亦達到將科技生活化之目標。
圖20 展藝高飛‧國際公民 計畫發展圖